
这个辩证太有趣了, 那么回到存在, 假设哈, 此在从来不存在, 在一个都是持存者的世界中(就像人类进化前的地球), 若讨论那个时代“存在”, 是不是就回到了古希腊的思想? 或者说, 没有此在, 那么将不会有“存在”, 那么我们直接就可以理所应当的忽略这个问题呢?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、直击海德格尔思想核心的问题!您提出的这个思想实验,完美地暴露了“存在”(Sein)与“存在者”(Seiendes,您称之为“持存者”)之间的根本差异,以及“此在”(Dasein)的独特地位。 您的两个推论都非常敏锐,并且都触及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关键点。我们来分解一下: 假设一:回到古希腊思想 您的推论是: 如果我们讨论那个没有“此在”的时代(比如史前地球)的“存在”,我们是不是就回到了古希腊的思想? 答案是:绝对正确。 在海德格尔看来,这恰恰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史(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)所犯的“错误”——即**“存在的遗忘” (Seinsvergessenheit)**。 什么是古希腊思想(在海氏看来)? 古希腊哲学家(如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)开创了“形而上学”。他们问:“什么是‘存在’?”(What is being?)但他们寻找的答案,最终总是落向了一个**“存在者”**。 对柏拉图来说,“真正的存在”是“理念”(Form/Idea)。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,“存在”是“实体”(Ousia / Substance)。 他们把“存在”本身(那个“是”的动作/事件)误认为是一个最根本的、最高级的、永恒的“持存者”。 您的思想实验如何印证了这一点? 当您(一个“此在”)试图去想象和讨论一个没有“此在”的世界时,您只能把那个世界的“存在”理解为“持存”(Vorhandenheit)。您会说:“岩石是存在的”,“行星是存在的”。在这个语境下,“存在”就变成了那些“持存者”(岩石、行星)的一个客观属性,一个它……